欧美 日韩 国产 综合网,欧美人妖在线二区,中文字幕 日韩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网址

<sub id="xon3q"><ol id="xon3q"><em id="xon3q"></em></ol></sub>
  1. <u id="xon3q"></u>
  2. <sub id="xon3q"></sub>

    導航


    當前位置:首頁 >>甘肅省 >>蘭州 >> 皋蘭縣

    皋蘭縣景點大全


    景點 簡介
    五泉山公園

    五泉山公園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位于蘭州市區(qū)南側(cè)的皋蘭山北麓,是一處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遐邇聞名的旅游勝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筑群10余處,1,000余間,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園內(nèi)丘壑起伏,林木蔥郁,環(huán)境清幽;廟宇建筑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  五泉山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五泉山中峰高處為古建筑群。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萬源閣、文昌宮、地藏寺、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以石階亭廊相連。中峰兩翼為東西龍口,五泉沿東龍口──文昌宮──西龍口一線呈弧形排列,懸于山腰。各泉間又以石階棧橋和亭閣四廊相連?! ∥迦接?955年辟為公園,原有的亭臺樓閣都已修茸一新,經(jīng)過綠化和建設(shè),園內(nèi)曲徑通幽,現(xiàn)已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山上舉辦廟會,除浴佛和法事活動外,還設(shè)有花卉展覽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春節(jié)期間還舉辦燈飾展覽。五泉山現(xiàn)已成為蘭州人休閑旅游的首選去處,也是來蘭游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地址: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五泉南路103號  類型:城市公園山  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電話:0931-8243247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  交通  乘123路到五泉山公園站下車即到;或乘146路附線到隧道北口站,下車后步行可至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泊v史悠久,鐘靈毓秀,地靈人杰,是黃河文化孕育的杰作。數(shù)千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時蒙恬“西北斥匈奴”,辟為古戰(zhàn)場;漢將霍去病“鏖戰(zhàn)皋蘭”,建筑長城烽燧;宋代建城堡一座,屯兵駐守,故稱什字川堡,后易名什川,沿用至今;明弘治八年重修城堡。清《皋蘭縣志》將什川“梨苑華光”列為金城十景之一。清代知縣曾贊譽什川道:“一席地兮一帶川,樹木花光四季妍。桃杏雨,楊柳煙;朝暮人爭峽口船。駝石古,水車圓;石門曉月幾千年。樓臺真如畫,魁閣聳山巔;景中景,天外天;誰言此地無神仙?桃源猶不遠,仿佛在眼前?!薄 ∈泊|距蘭州約20公里,西距皋蘭縣城20公里,總面積40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現(xiàn)轄9個行政村,有20288口人,氣候濕潤,風光秀麗,盛產(chǎn)瓜果蔬菜,是有名的“瓜果之鄉(xiāng)”。境內(nèi)梨園面積已逾萬畝,百年以上的古梨樹3939畝、11939株?,F(xiàn)存古梨樹翠蓋參天,生機盎然,置身梨園如入“綠色氧吧”,令人心曠神怡。日本早稻田大學植物學家稱之為“植物界奇跡”、全球罕見的“活植物標本”、難得的“梨園博物館”。什川鎮(zhèn)2012年12月24日被國家環(huán)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榮譽稱號,于2013年4月12日由世界吉尼斯正式授牌并頒發(fā)“世界第一古梨園”認證證書,于2013年5月21日由國家農(nóng)業(yè)部授牌“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 〗陙?,皋蘭縣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lǐng),依托生態(tài)古鎮(zhèn)優(yōu)勢,按照生態(tài)旅游、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保護、生態(tài)開發(fā)“五位一體”和“一河兩翼”的布局,堅持“保護、開發(fā)、豐富、提升”的原則,建設(shè)以什川百年古梨園為核心,什川至縣城至蘭州總長40公里梨花谷為兩翼、石洞寺森林公園為拓展的梨花之都。已成功舉辦了11屆“蘭州什川之春”旅游節(jié),建成休閑度假園55家,特色“農(nóng)家樂”110家,日接待能力達3萬人次。已初步形成了以梨園美景觀賞、庫區(qū)風光游覽、特色餐飲品嘗、民俗風物欣賞、設(shè)施農(nóng)業(yè)觀光、開心農(nóng)場體驗等為主,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會議度假和文化娛樂、觀賞性項目與參與性項目融為一體的新型生態(tài)鄉(xiāng)村休閑旅游區(qū)。園區(qū)也屢獲“甘肅省十大旅游景區(qū)”、“中國西部億萬讀者喜愛的旅游景區(qū)”、“游客最喜愛的特色旅游景區(qū)”、“游客最喜愛的旅游項目”、“蘭州最美麗鄉(xiāng)村”等殊榮?! ¢T票:免費  景點位置:蘭州市皋蘭縣  交通:梨園位于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zhèn),全程約25.2公里?! ∽择{車:走鹽場堡至什川公路,40分鐘左右到達。  公交:公交坐至鹽場堡,有到什川的班車,票價7元,  吃飯娛樂:園內(nèi)有很多農(nóng)家樂,可以燒烤,休息,品嘗當?shù)靥厣〕?,人均消費50元左右?!   ∈泊ㄦ?zhèn)  地理環(huán)境: 什川鎮(zhèn)位于皋蘭縣城南部,東南與榆中縣接壤,西南鄰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西連忠和鎮(zhèn),北接水阜鄉(xiāng)、石洞鎮(zhèn)。東西長32公里,南北寬25公里,總面積405平方公里,鎮(zhèn)政府駐地上車村,距縣城20公里,距蘭州城關(guān)區(qū)21公里。 什川原名什字川堡,因明弘治八年(1495)所筑堡位于上峽至河口,東山至泥灣的什字交叉處,故稱什字川堡,后人簡…… 詳細++

    石洞寺

    石洞寺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文化旅游景點?! ∈此戮皡^(qū)主要包括一個主體和四大功能園區(qū)。一個主體即石洞寺,四大功能園主要包括休閑度假園區(qū)、民俗文化園區(qū)、商住園區(qū)、東山綠化園區(qū)。石洞寺位于皋蘭縣城東南部約一公里處,蘭白高速公路縣城連接道口處,東倚群山,西臨溪水,北連縣城,南接白蘭高速公路,距蘭州市不足40公里。石洞寺始建于元代,舊時稱“石空虎喇”,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拓為佛廟寺觀,起背掘閣,雕梁畫柱,扉檐彩壁,建筑甚是宏偉,時稱“石空寺”,又曰“石公寺”,民國二十八年改名為“石洞寺”至今。依東山腰間一天然石洞建寺兩座,分為上寺、下寺,兩寺相距約500米,遙相呼應,甚是壯觀。主建筑有山門、千手佛殿、地藏殿、文昌宮等。  1994年4月15日,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甘肅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尼瑪大師,來到皋蘭進行佛事活動,對石洞寺的建設(shè)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要求一定要把石洞寺建設(shè)好、保護好,給世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1997年,投資30萬元,開建了石洞寺大殿,并在殿內(nèi)塑造了十八羅漢像,石洞寺大殿緊貼主洞,倚山而立,氣勢巍峨,紅柱飛檐,雕梁畫棟,獨具匠心。2004年,投資35萬元,修建了石洞寺大橋,連接了石洞寺與蘭白高速公路通道,更加方便了游客游覽石洞寺。每年,石洞寺有佛門僧人及信教群眾開展重要佛事活動,同時吸引了眾多省內(nèi)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偼顿Y2.11億元的石洞寺景區(qū)東湖度假村、仿古文化一條街、石洞寺森林公園道橋、亭塔和綠化建設(shè)、石洞寺景區(qū)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項目。目前,該項目9亭、1塔、1長廊、3景門,80戶農(nóng)家樂等項目建設(shè)已全部完工。

    皋榆工委紀念館

    皋榆工委紀念館為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抻芄のo念館位于皋蘭縣石洞鎮(zhèn)梨花中路849號。紀念館布展面積140平方米,共分兩個展廳,六個單元,內(nèi)容分別為:在風雷中光榮誕生;在風雨中茁壯成長;在風暴中奮起反抗;在風浪中同舟共濟;在烽火中并肩作戰(zhàn);在風雪中永不凋謝。全面展示了皋榆工委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發(fā)展黨員隊伍、領(lǐng)導群眾運動、迎接蘭州解放等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1946年10月,中共甘肅工委決定派羅揚實為特派員,到蘭州開展黨組織的恢復與重建工作,并確定了“以城市工作為主,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搞好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加強工人、學生工作”的任務。11月,羅揚實攜甘肅工委組織部長陳成義交給的70多個黨員的組織關(guān)系,經(jīng)平?jīng)龅诌_蘭州,以后五泉(葉家灣)王受天家為據(jù)點,展開秘密工作。   羅揚實先后恢復了楊春霖、陸善亭、張一悟、梁朝榮、金焯三、王銳青等人的組織關(guān)系,培養(yǎng)了30余名積極分子。1947年1月,羅揚實在蘭州官升巷14號院內(nèi)召集黨員會議,選舉并成立了中共蘭州地區(qū)支部,由羅揚實任書記,陸慶林(即陸善亭)、楊春霖分別負責組織和宣傳工作。2月,共產(chǎn)黨員馬水祥來到蘭州,與黨員禹兆南、肖煥章、史鼎新等在下溝開設(shè)了一處旅店,作為蘭州黨組織同甘肅工委的聯(lián)絡(luò)點。5月,甘肅工委派葛曼前來蘭州協(xié)助羅揚實開展-工作。   在鄧寶珊公館的中共秘密聯(lián)絡(luò)點,葛曼與王新潮、吳鴻賓接頭,并通過吳鴻賓、康爾信(康君實)、趙定九等人分頭開展工作,先后與史鼎新、陳伯鴻、王教五、魏自愚(原鄧寶珊部參謀長)、周服之、許青琪(省參議員)、謝國澤、周戒忱、蔡景忱(省參議員)、張玉田(省會警察局秘書)、李翰園(被服廠廠長)、高勉齋(考詮處秘書)、馬宵石(民意通訊社社長)、馬錫武(原國民黨東路交通司令)等中上層人士建立較密切的聯(lián)系,有些人經(jīng)過考驗,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西北行轅特務團中的原紅四方面軍20多名戰(zhàn)士恢復聯(lián)系,建立了中共秘密組織。甘肅工委先后又派柴學侃到蘭州,在榆中金崖一帶聯(lián)系到原有黨員20余人,發(fā)展新黨員25人。并重建金崖黨支部,由金巨盈任支部書記。1948年3月,甘肅工委委認為在蘭州地區(qū)建立黨的統(tǒng)一領(lǐng)導機構(gòu)的條件已成熟,決定建立中共皋榆工委,書記羅揚實,委員葛曼(后竇志安)、張生強。  中共皋榆工委的工作方針是:發(fā)展黨員,掌握武裝力量,做好城市情報工作,準備做好解放時的內(nèi)應工作。工委委員分工是:羅揚實負責蘭州、榆中、皋蘭、會寧和河西地區(qū),竇志安負責臨洮、洮沙、定西華家?guī)X地區(qū),張生強負責靖遠地區(qū)。1948年年底,甘肅工委派人前往蘭州,向皋榆工委負責人傳達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提出“思想進城,政策進城,工作進城”的方針,工作重點轉(zhuǎn)向城市。皋榆工委及所屬黨組織積極發(fā)動群眾,發(fā)展第二條戰(zhàn)線,開展反饑餓、反壓迫、護廠護校及發(fā)展-對象等斗爭,為迎接解放作出了積極貢獻?! ≈两夥徘跋Γ抻芄の群蠼⒘虽瑔スの?、靖遠臨時工委、蘭州東區(qū)工委、蘭州西區(qū)工委、金崖工委5個縣級工委和蘭州市學委,支部百余個,黨員總數(shù)達2100余名?! 「抻芄のo念館2016年被命名為皋蘭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p>

    大峽濕地風光

      濕地風光  如果說峽谷里滿目的花崗巖石代表著黃河險峻硬朗的一面的話,那么河岸邊那些連綿的濕地便是黃河秀美綺麗的象征?! 〗陙恚S著大峽庫區(qū)蓄水,漲漲落落的河水將一層層的淤泥沉淀在了原來布滿回卵石的黃河灘上,原本高出平常黃河水面的沙灘都變成了一片片的濕地,灘涂之上不知何時就長出了茂盛的草叢,一片片的蒲草和蘆葦連綿數(shù)十畝,蔚為壯觀。在較為寬闊的大峽峽口一帶,兩大片長滿葦草的黃河濕地,遠遠望去,那一抹綠色鑲嵌在如鏡的水邊上,為單調(diào)的黃河添上了一份嫵媚。  大峽濕地完全由細細的沙工構(gòu)成,脫了鞋子走上去,腳下的濕地松軟而又舒服,輕風吹來,起伏的波浪在濕地邊緣刻出一道長長的岸線;清澈的河水靜靜地流動,白色的水鳥拍著翅膀在水面上游弋,給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感覺。沙灘上長滿了大片大片的柳樹,成群的野鳥在這里棲息,一人多高的蒲草和蘆葦密密麻麻地長滿了沙灘,織出一道動人的風景。秋天的蒲草叢里,結(jié)滿了支支蒲棒,蘭州人把這種東西叫毛臘,此物不僅有觀賞價值,曬干之后還可用來止血,也可用來熏蚊子。在蘭州的大街上,就能見到有人在賣蒲棒。走進一人來高的葦叢,茂密的蒲草和蘆葦刮打著人的面頰,在於泥中艱難地往望走進,有斑頭野鴨和叫不上名的鳥撲楞楞地飛起,蒲草和葦子長得又粗又密,肥壯的白根從地表露出來,上面長滿了嫩芽。葦叢深處,還能發(fā)現(xiàn)不少野鳥的巢,那一個個小小的草窩里,似乎還盛著溫暖甜美的鳥夢。走進葦叢深處,原來有一道道的河汊在里面穿插,如果河水稍稍漲一些,便能撐著船進來,別有一番景致?! 〈髰{濕地是黃河賜予人們的禮物,濕地優(yōu)美的風景會為大峽風景區(qū)錦上添花,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神駝踏浪

      神駝踏浪  黃河之水天上來,滔滔奔流瀉千里,穿過無數(shù)崇趾峻嶺,留下了許多令人神往的險隘名勝,也不知有多少神奇動人的傳說流傳在大河兩畔。這靜立什川河心的雙峰石駝,就帶給人們一個遙遠而神奇動人的故事?! ∠鄠?,建筑神匠魯班揮神鞭駕神駝順黃河而下。這一日來到什川地界,發(fā)現(xiàn)此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但這里南北兩峽口陡峭險峻,人們出行乘羊皮筏子擺渡,既危險又不方便。魯班見狀,遂生架橋之念,以解民眾渡河之難。經(jīng)勘察地形,橋址選在小峽黃河出口處。這里河道狹窄,兩岸石崖壁立,是理想架橋之地。魯班架橋全用石料,他神鞭一揚,將漫趾青石趕至河邊,然后用削石如泥的手掌將塊塊巨石加工成楔形,堆積河邊,并駕神駝到河對岸崖壁上用掌劈出楔形石槽。魯班架橋從不讓人看見,夜間趕石,清晨削石,白天休息,就連每日送飯的夫人也不讓見。他讓夫人送飯時帶上項系銅鈴的小狗,聞鈴聲則止。曰多,夫人只見魯班憩于河畔之景,不知他在此做甚,心生好奇。一日,送飯時末帶小狗,悄然而至,只見魯班半跪于河邊大青石上,手劈巨石,夫人驚呼:“啊喲,痛否?”魯班聞聲猛回頭,手已難劈青石了,長嘆一聲,遂乘神駝順流而去,瞬間無影無蹤。夫人在大青石上,長跪不起,痛哭三曰,石料竟轟然滾動,紛紛落入水中,只剩一楔形巨石留于崖邊,人稱魯班崖。夫人黯然神傷,隨之投河自盡。長跪處竟留下雙膝跪痕,至今在大青石上清晰可辨。卻說魯班乘駝剛到什川,大峽口岸邊,有人則山人騎駝行走于河面,又一聲驚呼,神駝被驚擾,竟化作石駝,立在河中紋絲不動。魯班無奈,棄駝踏浪尖飄然而去。如今這石駝屹立峽口劈波踏浪,一遍又一遍訴說著這千古流傳的動人故事。

    五泉山建筑群

    五泉山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迦浇ㄖ何挥谔m州市城南皋蘭山北麓五泉山公園景區(qū)內(nèi)。主要包括莊嚴寺、浚源寺、二郎廟、文昌宮、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嘛呢寺、酒仙祠、千佛閣、三教洞、清虛府、萬源閣、青云梯、木牌坊、山門、半月亭、企橋、秦公廟、太昊宮、澄碧滴翠水榭和漪瀾亭,共22組,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后經(jīng)歷代整修、遷移隋、唐、明、清建筑,形成了現(xiàn)在的格局。   五泉山建筑群依山而建,以中麓牌坊至文昌宮為主軸,并有東西兩翼,以兩條山腳至半山的爬山廊,將整個中軸線上及其兩側(cè)的建筑環(huán)拱,形成閉合空間,使各組建筑遙相呼應。莊嚴寺原位于城中鼓樓西,唐初建,元至元年間重修,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再修,1996年整體遷入五泉山保護,現(xiàn)存大殿3座,以“塑絕”、“寫絕”、“畫絕”而聞名,其彩塑生動傳神,書法雄渾遒勁,壁畫栩栩如生。浚源寺始建于元,稱皇慶寺,經(jīng)歷代重修,寺院坐南向北,二進合圍院落。主體包括浚源寺寺門、金剛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始建于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是五泉山東巖頂端的懸樓,下臨懸崖,以木柱支撐,類似吊腳樓。萬源閣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為三層全木結(jié)構(gòu)樓閣,四角攢尖。   五泉山建筑群匯聚了寺廟、景園、民居、橋梁、娛樂等不同功用的建筑群組,展現(xiàn)了歇山、懸山、硬山、卷棚、攢尖等不同形式的建筑單體,是一處多元建筑文化的薈萃地,對研究西北地區(qū)古代建筑史、建筑技藝、建筑文化、建筑美學等有重要價值。建筑群、泉水與歷代人文積淀共同構(gòu)成了儒、釋、道、民俗文化融合的大型園林名勝,是西北地區(qū)園林翹楚。

    蘭山公園

      介 紹 皋蘭山海拔2129.6米,是蘭州城南的天然屏蟑和第一高峰,公園就位于山頂制高點上,絕對高度近500米。山上樓臺亭閣,錯落有致,紅柱碧瓦,相映成趣,是人們納涼賞景的理想場所?! ?園內(nèi)三臺閣是蘭州市南屏障的頂端建筑。高三層,上建一亭,氣勢雄偉。在此俯瞰市容,黃河穿城而過,市容盡收眼底。傍晚時分,遠山云蒸霞蔚,市內(nèi)萬家燈火,場景壯觀。公園附近有四千多年前的人類活動遺址,清代軍事防衛(wèi)墩臺,解放蘭州的營盤嶺戰(zhàn)場等文物古跡。交 通 在市內(nèi)乘8、18、71、78、106、101、102路公交車,或31、33、34路電車在五泉山站下車后,可步行上山,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園東門口乘纜車扶搖直上,該纜車行程長度和爬高程度均屬全國第一。 門 票/開 放 時 間 成人每位5元,1.4米以下兒童半價。 索道:上山每位20元,下山每位15元。索道最晚開至21:30。    甘肅蘭州市

    天斧砂宮

      天斧砂宮  在甘肅蘭州有一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天斧砂宮”。這是一處距今2500萬年,經(jīng)過長期的風化水蝕而形成的紅色砂巖,是一組類丹霞地貌奇觀,如神刀鬼斧鑿成的砂宮宮殿?!疤旄皩m”這一神奇而又美麗的砂巖建筑群位于皋蘭縣中心鄉(xiāng)朱家井村?!  疤旄皩m”總面積3平方公里,宛如結(jié)構(gòu)嚴謹、形體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的建筑群。造型各異的塔體、樓閣雄偉莊嚴,欏角分明,形態(tài)各異的走獸栩栩如生,躍躍欲飛?!  疤旄皩m”按地理位置和建筑色調(diào)可分為兩大部分,即宮庭建筑和御園建筑。整個宮庭建筑群有三個特色——攀天柱、飛燕塔之險;三色塔,迎賓廳之美;女王宮、落仙塔、聚寶殿、連環(huán)倒流洞之奇。三組奇特的建筑群,構(gòu)成了連環(huán)營寨?!  疤旄皩m”建筑群內(nèi)有體形高大的落仙塔、飛燕塔、三色塔和一個個站立猶如出征壯士的山頭;有風景優(yōu)美的龍鳳峽、金風湖、長廊;有形似金蟾、河馬、壽龜和白蛇的動物天然石雕,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隱或顯,望天、望海、出河、呈探路之狀。景區(qū)中心一座富麗堂皇,巍峨高大的議事廳,周圍還有交易廳、迎賓廳甚為壯觀。另有酷似使人毛骨悚然的鐵牢?!  疤旄皩m”自然景觀給人奇、險、絕、美、幽、野的興趣,真可謂“此景只有天上有,何時誤造在人間”。真誠歡迎國內(nèi)外仁人志士本著“誰投資、誰受宜”的原則,投資開發(fā)這片距省城只有1公里的西部熱土。天斧砂宮

    五百年古槐

      五百年古槐  什川鎮(zhèn)北莊村什字街西面的街道邊,有一見證什川歷史的活豐碑——五百年古槐。古槐雖歷經(jīng)五百年的滄桑,至今仍莖體蒼郁,枝桿交柯,葉茂如鱗,樹冠覆地達數(shù)十米,樹圍5.2米,高約15米。1987年5月列為縣級古樹名木  進行保護。據(jù)《金城魏氏家譜》的《槐樹記》載:此愧系自登公之妻敬太君[生于農(nóng)歷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十八日,卒于萬歷十四年  (1586年)十月初八日]從娘家敬家坪(今榆中北部)將樹苗入筐帶回什川,植于門前,念魏氏發(fā)源地山西鉅鹿郡高橋莊大槐樹固傳有愧,取先人栽樹、后人乘涼之意,寄思鄉(xiāng)念情之懷。后二房季宗祠建于其下,寓意有取于槐,受蔭于槐樹也。此愧至今約已生存了466年。正如《槐樹記》所述,“樹大有十圍,高于數(shù)仞,遠而望之扶陳輪困,近而就之蔭森,枯桿撐天,饒有古趣,濃云匝地,全無俗塵,況夫當春而柔條雨耀,入夏則千蔭風清,經(jīng)秋而黃花絢彩,涉冬而乘實栗令,四時之景不同,而足動人?!薄 装倌陙?,古槐親眼見證了什川先祖及后人耕園植樹、鋪路架橋,建設(shè)美麗家園的奮斗史;真實地記錄了什川萬畝梨園繁衍生息、競相爭妍的發(fā)展史。

    皋蘭山--蘭山公園

      蘭山公園位于蘭州市區(qū)正南皋蘭山上,系新建的山林公園。整個公園依山布景,低處始自五泉山東側(cè)的枇杷嶺,高處至三臺閣,逶延10余公里,占地面積5200畝。山上樓臺亭閣,錯落有致,紅梁碧瓦,相映成趣,是人們納涼賞景的理想場所。園內(nèi)三臺閣是蘭州市南屏障的頂端建筑。高三層,上建一亭,氣勢雄偉。在此腑瞰市容,黃河穿城而過,美景盡收眼底。傍晚時分,遠山云蒸霞蔚,市內(nèi)萬家燈火,場景壯觀。公園附近有四千多年前的人類活動遺址,清代軍事防衛(wèi)墩臺,解放蘭州的營盤嶺戰(zhàn)場等文物古跡。蘭山自古一棵樹。解放后,蘭州人冬天背冰上山,植樹綠化,但收效甚微?,F(xiàn)蘭山公園已建設(shè)成了蘭州市的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園,環(huán)境綠化很好。到蘭山公園旅游,可乘車直達,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園東門口乘纜車扶搖直上,該纜車行程長度和爬高程度均屬全國第一。

    雄獅臥谷

      雄獅臥谷  走近什川河口洄水灣,遠遠望去,距黃河百米開外的懸崖上,一塊奇石形似雄獅,蹲踞河邊。那惟妙惟肖,逼真?zhèn)魃竦男蜗?,絕不是古埃及人工鑿出的神像翻版,而是天斧神工雕琢的自然奇觀。這尊石獅,人面獅身,既有百獸之王的勇猛,又有人性顯現(xiàn)的靈犀,好似河神巍然屹立,鎮(zhèn)守腳下桀驁不馴的黃河,呵護兩岸生生衍息的黎民,使黃河不再發(fā)怒,佑百姓富甲一方。相傳,遠古時代,百獸之王雄獅游歷天下?! ∫蝗?,來到什川境內(nèi),被此地的秀美風光、淳樸民風吸引,久久不愿離去。恰逢此時,黃河水龍作患,良田淹沒,農(nóng)舍傾覆,百姓哀怨之聲沖天。雄獅不忍黎民受難,于是號令百獸共抗水龍。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博頭終將水龍制服。百姓感念其恩,長跪祈求雄獅守護家園。雄獅被黎民的真情所動,也不愿看到此地再遭水難,就蹲踞此地看守黃河。久而久之,變成了一尊石獅。

    小峽明珠

      小峽明珠  在什川小峽,一座新型的河床式發(fā)電站工在崛起。狹窄的峽口水流激越,兩岸石峰高聳入云,綠色枝藤爬滿崖壁,無名山花開遍山腰。攔河大壩內(nèi)波平浪靜、一碧萬頃,壩外水流湍急,滔滔東去。小峽大壩壩長249米、高47  7米。壩前正常蓄水位1499米,總庫容0.48億立方米。電站安裝四臺57.5MW軸流輪漿式水輪發(fā)電機組,年平均發(fā)電量9.56億KW·H。游客在什川梨園消閑品茶、餐飲娛樂之余,信步踏上小峽大壩,可盡覽黃河奔涌出峽的磅礴氣勢;觀賞兩岸瑰麗秀美的奇峰怪石,遠眺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領(lǐng)略小峽水電站高峽平湖的人間奇跡。相信不久,這顆閃耀在什川、閃耀在黃河百里風情線上的明珠將更加璀璨。

    漁臺悠情

      漁臺悠情

    五福溯源根什川

      五福溯源根什川  在什川東南有一山脈如青龍盤踞,龍頭有一亭臺巍然而聳,亭內(nèi)設(shè)魏氏五房宗族始祖碑,故名五福亭。五福亭飛檐高挑,雕梁畫柱,古色古香。四周青松蒼郁,翠柏疊青,桃紅柳綠。魏氏后裔帶著對先祖的崇敬之情,前來此處探源尋根,絡(luò)繹不絕。  從翻閱史書和族譜的情況來看:魏氏原姓姬,系黃帝之裔。至周代時,周文王之十五子受封于畢(畢國在今西安、咸陽北),就以畢為姓,名為。至春秋時,畢公高的后裔畢萬隨晉獻公攻滅了霍、耿、魏三個小國,獻公-行賞,將魏(今山西芮城東北)封賜于畢萬。萬的后代就以封邑為姓。魏氏從此昌大。至元泰定時,有魏熙者,娶妻康氏,生子三,長龍、次貴、三慶。其貴祖(公元1358年一1452年)在明洪武初年間,先因經(jīng)商落戶于南京應天府牧牛鎮(zhèn)。后于自圖人,隨金長庚翁移甘。金翁帶一子二女。他們至甘后,金翁即命令大女與魏、小女與白婚配,蒙天保佑,和衷共濟,安家立業(yè)。于是他們落產(chǎn)手金城(蘭州)河北廟灘子。迨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卜就豐川寺兒溝為金公耕住地,蘭南云霧驛大石頭泉(今榆中縣)為魏公耕住地,什川為白翁耕住地。但白公不悅,云游三年。貴祖從鎮(zhèn)虜堡(今景泰縣正路鄉(xiāng))訪尋回蘭,商議一定,將大石頭泉頂換于白公耕住,什頂換于魏公耕住,各自安家立業(yè)。貴祖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開始耕住什川,入籍金縣(今榆中縣)。在這之后,貴祖又訪下了魏家臺上陳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灣中圈等處的荒山田地。貴公生三子,長坤(乳名丹丹1383年一1452年)次乾(乳名蘇葛1387年一1468年)三坎。到后來,貴祖將魏家臺分于魏坤耕住,什川分于魏乾耕住?! ±で魃遄?。即以“紅顏常作對,白首永成雙”取名。故舊有十房之傳。其坤公五子居住于南山魏家臺,故稱山五房。其后“紅顏”兩房移居于河洲、狄道、冰淋等處;“常作對”三房居住于魏家臺、柏木溝、魏家小岔、官川等處。惟乾祖五子穩(wěn)住什川,故今有魏氏五房之說,亦稱川五房。這五房正是人所共知的金城魏氏五房。其人丁興旺,今已遍布華夏。在蘭州市三縣五區(qū)居住者約有四五萬人。在皋蘭縣居住者,系皋蘭縣第一大姓,根據(jù)1989年皋蘭縣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和產(chǎn)籍資料統(tǒng)計,全縣共有244姓,32347產(chǎn),其中魏姓占7059產(chǎn),占全縣總產(chǎn)的21.8%。這五房雖戶大丁眾,居住離析,但人們一聽其族的人名,便可知系其某房某代人。因為各房人都以祖先制定的字輩命名,其房份與輩序分明。例如,三房字輩即“茂朝永煥,嘉懋正增,朋緒連武。賢著列邦,晉域(國)貽(志)謀遠大;業(yè)駿金城,槐河樹(福)澤綿長。三山生英,仁厚學博,功崇德鉅作典范;五川毓秀,品端文盛,才高意廠展宏圖?!逼浜x,既是理順家族的輩分,又是弘揚0的功勛美德,更重要的是,啟迪后代樹雄心、立壯志,于民潤國,大展宏圖?!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

    長城烽燧遺址

    長城烽燧遺址為文化旅游景點、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長城烽燧遺址  烽燧也叫煙墩或烽火臺,是古代軍事觀察、通訊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頂或川地轉(zhuǎn)折處。古代凡邊陲、要隘、道路等處,均設(shè)置烽燧,屯兵戍守,傳遞軍情,形成獨立而又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如有敵情,夜間放火曰烽,白天摻加狼糞煨煙曰燧(俗稱狼煙),故曰烽燧。燃煙舉火和放炮的數(shù)目,根據(jù)來敵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線數(shù)小時便知敵情消息?! 「尢m縣地處黃河北岸,歷史上為金城外圍屏障,縣境內(nèi)烽燧遺址較多,且縱橫交錯,大同小異,目前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為明代。皋蘭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帶,黃土夯筑,呈覆缽形,周圍并挖有防御性壕溝。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遺棄的碗、砂鍋等生活用具的殘片?! 「尢m縣烽燧大體分為以下幾路。北路自蘭州河北鹽場堡起,經(jīng)邵家塘到長川后又分道設(shè)置,蔡家河、鹿角峴、懸帽塔達靖遠為一路;長川、水阜、王家溝、山字墩、五墩、正路至永泰為一路;長川、文山、東灣、土龍川、王家灣、麻石面、狼家溝為一路。另外,沿黃河自砂井驛經(jīng)老爺廟、東嶺子、寄馬樁、薛家墩、趙樓溝墩為一路;北圪撻墩、糜不老墩達榆中為一路。縣境內(nèi)計有烽遂50多處,多為明代建筑。其中西岔鎮(zhèn)8處,黑石川鄉(xiāng)3處,石洞鄉(xiāng)10處,水阜鄉(xiāng)12處,忠和鎮(zhèn)8處,中心鄉(xiāng)5處,什川鎮(zhèn)4處?! 「尢m縣最早的烽燧為糜不老墩烽燧。建于漢代,位于什川鎮(zhèn)接官亭村大陰岔山頂,東北距榆中縣哈峴鄉(xiāng)東灣村約7公里,西北距接官亭村約5公里。烽燧東與榆中縣東灣、西與什川鎮(zhèn)北圪撻、北與榆中縣鹿谷子溝烽燧遙相互應。烽燧黃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外圍有屏障,呈長方形,長40米,寬30米,障之殘高0.5米與2米之間,底部寬1.5米。烽燧距障之北端10米,墩高10米,頂部5米見方,底部10米見方,夯層厚約0.15米?! ‖F(xiàn)保留最完整的烽燧有高嶺子烽燧和煙洞溝烽燧。  高嶺子烽燧  位于水阜鄉(xiāng)水阜村臭蒿溝垴,東北距水阜村7公里,西距小圈溝1.5公里,南距忠和鎮(zhèn)野馬溝3公里。始建于唐末時期。此烽燧北接水阜鄉(xiāng)諸烽燧,南連野馬溝烽燧,東望蔡家河烽燧,西見煙洞溝烽燧。烽燧建于高嶺子山頂,黃土夯筑而成,形如覆斗,高7米,頂部3米見方,底部周長約10米見方。墩之周圍有平整的圓形臺階三級,各平臺寬約3米,級差約2.5米,一級平臺周長約160米,二級平臺周長約193米,三級平臺周長約333米?! 「邘X子烽燧是縣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壯觀的一座,今烽燧南部原貌猶存,北部因年久而成陡坡?,F(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遺址。  煙洞溝烽燧  位于忠和鎮(zhèn)豐登村(又名煙洞溝)東北的高山上,東南距牟家溝1.5公里,西距豐登村200米,北距236站150米,為明代所建。此墩東與野馬溝、東南與趙樓溝、西南與大墩溝三烽燧相接?,F(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遺址。  煙洞溝烽燧建在高山之上,近處有兩級平臺。第一級平臺周長200米,寬3米,與第二級平臺差5米,第一級平臺盤旋而上為第二級平臺。此臺周長130米,南面較寬,面積約70平方米,可能是昔日戍卒的住宅。烽燧由黃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高10米,頂部3米見方,底部約為10米見方,夯層厚約0.15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

    皋蘭縣下屬行政規(guī)劃區(qū)域景點大全


    地區(qū) 景點
    石洞鎮(zhèn) 鄒應龍 (1520~1580) 明代大臣 侯世奎 (1911~1976)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王樹中 (1868~1916) 王孔璋 (1897~1947) 李世杰 (1895~1979) 朱昌平 魏珂 李本府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 五泉山公園 石洞寺 皋榆工委紀念館 大峽濕地風光 神駝踏浪 五泉山建筑群 蘭山公園 天斧砂宮 五百年古槐 雄獅臥谷 小峽明珠 桃李爭妍 鳥瞰太極 長堤夕韻 漁臺悠情
    忠和鎮(zhèn) 鄒應龍 (1520~1580) 明代大臣 侯世奎 (1911~1976)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王樹中 (1868~1916) 王孔璋 (1897~1947) 李世杰 (1895~1979) 朱昌平 魏珂 李本府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 五泉山公園 石洞寺 皋榆工委紀念館 大峽濕地風光 神駝踏浪 五泉山建筑群 蘭山公園 天斧砂宮 五百年古槐 雄獅臥谷 小峽明珠 桃李爭妍 鳥瞰太極 長堤夕韻 漁臺悠情
    什川鎮(zhèn) 鄒應龍 (1520~1580) 明代大臣 侯世奎 (1911~1976)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王樹中 (1868~1916) 王孔璋 (1897~1947) 李世杰 (1895~1979) 朱昌平 魏珂 李本府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 五泉山公園 石洞寺 皋榆工委紀念館 大峽濕地風光 神駝踏浪 五泉山建筑群 蘭山公園 天斧砂宮 五百年古槐 雄獅臥谷 小峽明珠 桃李爭妍 鳥瞰太極 長堤夕韻
    九合鎮(zhèn) 鄒應龍 (1520~1580) 明代大臣 侯世奎 (1911~1976)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王樹中 (1868~1916) 王孔璋 (1897~1947) 李世杰 (1895~1979) 朱昌平 魏珂 李本府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 五泉山公園 石洞寺 皋榆工委紀念館 大峽濕地風光 神駝踏浪 五泉山建筑群 蘭山公園 天斧砂宮 五百年古槐 雄獅臥谷 小峽明珠 桃李爭妍 鳥瞰太極 長堤夕韻 漁臺悠情
    水阜鎮(zhèn) 鄒應龍 (1520~1580) 明代大臣 侯世奎 (1911~1976)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王樹中 (1868~1916) 王孔璋 (1897~1947) 李世杰 (1895~1979) 朱昌平 魏珂 李本府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 五泉山公園 石洞寺 皋榆工委紀念館 大峽濕地風光 神駝踏浪 五泉山建筑群 蘭山公園 天斧砂宮 五百年古槐 雄獅臥谷 小峽明珠 桃李爭妍 鳥瞰太極 長堤夕韻 漁臺悠情
    黑石鎮(zhèn) 鄒應龍 (1520~1580) 明代大臣 侯世奎 (1911~1976)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王樹中 (1868~1916) 王孔璋 (1897~1947) 李世杰 (1895~1979) 朱昌平 魏珂 李本府 什川古梨園 什川世外梨園 五泉山公園 石洞寺 皋榆工委紀念館 大峽濕地風光 神駝踏浪 五泉山建筑群 蘭山公園 天斧砂宮 五百年古槐 雄獅臥谷 小峽明珠 桃李爭妍 鳥瞰太極 長堤夕韻 漁臺悠情

    皋蘭縣特產(chǎn)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