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楊芳燦(公元1753年-1815年),字才叔,號蓉裳,常州江蘇金匱人,清文學家。生于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卒于仁宗嘉慶二十年,年六十三歲。乾隆丁酉拔貢,官靈州知州,改戶部員外郎。
幼年楊芳燦的母親“夢五色雀集庭樹而生”他。剛會講話,就會背唐詩,驚為神童。父親在他5歲那年去世,6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突然變笨,書要讀五六十遍才能背下來。11歲時,文思恢復,又能寫文章了??蓪懙奈恼虏槐秽l(xiāng)人看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去應試,鎩羽而歸。正在沒人看好之際,乾隆三十六年縣試,他考出了金匱縣第一名的好成績(另有顧立方得無錫縣第一名),且“詩文華贍,學使彭元瑞大異之”,令鄉(xiāng)人刮目相看。
歲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夏天,楊芳燦到江陰縣常州府考場參加歲試,古學和文章都名列第一。復試古學,文章為學使彭文勤擊節(jié)嘆賞。乾隆三十八年秋天,參加常州府澄江(江陰縣)科試,古學、經(jīng)解、時文都列第一名。翌年春,再赴澄江(江陰縣)應科試,古學、經(jīng)解及時文都列第一名。乾隆三十九年五月,楊芳燦去南京,著名的隨園(袁枚家)向他敞開大門,他在袁枚家中住了一段時間。
出仕乾隆四十三年,楊芳燦去北京應廷試,名列一等第三名。從此進入仕途。楊芳燦為官,有一癖好,每到一地為官,轄區(qū)內(nèi)凡古代先賢遺跡,必設法修葺。甘肅伏羌縣城里的姜維墓和祠堂,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都是楊芳燦重修的。重修杜甫草堂時,現(xiàn)草堂布局正中設杜甫神龕,東西兩側(cè)設宋代詩人陸游、黃庭堅神龕配饗的做法,作為祭祀格局,是楊芳燦定下的。楊芳燦這樣做的主要理由是,陸游與杜甫“其心跡之同也”,即陸游與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感情一脈相承。陸游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十分推崇杜甫,學杜成就卓著,形成劍南詩派,寫下了許多愛國憂民的優(yōu)秀現(xiàn)實主義詩篇。杜、陸兩人都曾流寓蜀中,“去蜀而不忘蜀”。黃庭堅忠君愛國的思想感情與杜甫亦相一致,又是以“杜詩為宗”的江西詩派領袖,亦曾寓居蜀中。這個祭祀格局,從此定格并將繼續(xù)沿習。
[以上內(nèi)容由"三葉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