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 | 簡介 |
---|---|
五原小麥 | 五原小麥是內蒙古巴彥淖爾五原縣的特產。五原縣位于舉世聞名的“八百里河套米糧川”的河套平原,有2400年的悠久歷史和積淀深厚的文化,漢武帝時期,因九原郡改為五原郡而得名,1912年正式建縣至今。五原古有蒙恬北筑長城、衛(wèi)青抗擊匈奴、詩人李白“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的名句,張敬忠的“五原0歸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的詠誦。近代史上,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人間河神”的地方紳士王同春修渠治水,墾荒置田,首開河套大規(guī)模發(fā)展農業(yè)的先河,使五原成為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渠縱橫、旱澇保收的“塞外江南”。現代史上,有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傅作義將軍五原抗戰(zhàn),更使五原聞名遐邇。據《內蒙古自治區(qū)農作物志.農業(yè)志》記載,我區(qū)在新石器時代已有麥類作物的種植,1940年,綏西農業(yè)改進所從四川引進一批小麥種子,在巴彥淖爾盟各旗縣試種,當年平均單產為750公斤/公頃,1949年,河套灌區(qū)小麥面積占全區(qū)小麥播種面積的90%,到了70年代中期,小麥單產有了大幅提高,達到了6067公斤/公頃。五原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198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作出決定,把包括五原縣在內的15個旗縣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成為穩(wěn)產高產的商品糧基地,五原縣小麥種植面積最多在60萬畝,現因比較效益較低,種植面積有所減少,2013年小麥種植面積為24.7萬畝。五原縣現在小麥的主栽品種為永良4號,是1984年寧夏永寧縣良種場職工天津下鄉(xiāng)知青邱志新培育成功。該品種在我縣種植已將近30年的歷史,因我縣具有光能豐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的氣候特點,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其表土層為壤質灌淤層,耕作性好,含鉀量高,生產出的小麥籽粒飽滿,容重高,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值高,加工成的面粉適應面廣,做出的餃子、面條色澤好,透亮,食用品質好,筋道,滑爽,粘彈性好。 所在地域: 內蒙古 申請人: 五原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圍 五原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巴彥淖爾市,南鄰黃河,北靠陰山,東西分別與烏拉特前旗和臨河區(qū)接壤,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地坡降僅為八千分之一,110國道、京藏高速和包蘭鐵路全境通過。地理坐標位于(五原小麥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東經107°35′70″——108°37′50″,北緯40°46′30″——41°16′45″。東西長約62.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轄9個鄉(xiāng)鎮(zhèn),117個行政村,774個社,總人口30.3萬人,總戶數52978戶,其中農業(yè)人口21萬,有勞動力10萬人,總耕地面積230萬畝。全縣小麥生產面積16467公頃,產量8645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產品外在感觀特征:五原小麥的主栽品種為永良4號,是河套灌區(qū)的特色品種,該小麥籽粒飽滿,容重高,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值高,加工成的面粉適應面廣,做出的餃子、面條色澤好,透亮,玻璃質表現明顯,食用品質好,筋道,滑爽,粘彈性好,營養(yǎng)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品內在品質特性:五原小麥口感好,營養(yǎng)豐富,經檢測,蛋白質含量為14-18.0g/100g,面筋質為27-33%,能量為1489-1536KJ/100g,碳水化合物為68.4-70.2g/100g,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質含量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和3.3%。安全要求:產地環(huán)境嚴格符合《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huán)境條件》(NY5010—2001)的標準。 |
五原向日葵 | 五原葵花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的特產。五原縣的葵花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著名的“葵花之鄉(xiāng)”。 五原縣是全國著名的葵花種植大縣,葵花籽的年種植面積在70萬畝以上,總產量在15萬噸左右。全縣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葵花籽種植、炒貨、流通產業(yè)集群,特別是葵花籽的出口貿易已成為自治區(qū)乃至全國的特色產業(yè)。截止目前,全縣備案的56家外貿企業(yè)中,從事葵花原籽及籽仁加工出口的有34家,年加工處理葵花原籽5萬噸以上。今年1—10月份,全縣累計自營出口葵花籽21807噸,實現出口額2979萬美元,占全縣同期自營出口總額的63.9%,主要出口地為埃及、阿聯酋、巴基斯坦、科威特、沙特、伊朗、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 |
五原燈籠紅香瓜 | 五原燈籠紅香瓜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的特產。五原勝豐“燈籠紅”香瓜種植歷史悠久,因其皮薄肉厚、香脆爽甜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五原燈籠紅香瓜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五原縣位于舉世聞名的“八百里河套米糧川”的河套平原,有2400年的悠久歷史和積淀深厚的文化,漢武帝時期,因九原郡改為五原郡而得名,1912年正式建縣至今。五原古有蒙恬北筑長城、衛(wèi)青抗擊匈奴、詩人李白“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的名句,張敬忠的“五原0歸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的詠誦。近代史上,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人間河神”的地方紳士王同春修渠治水,墾荒置田,首開河套大規(guī)模發(fā)展農業(yè)的先河,使五原成為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渠縱橫、旱澇保收的“塞外江南”。現代史上,有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傅作義將軍五原抗戰(zhàn),更使五原聞名遐邇。20世紀八十年代,我縣就開始種植燈籠紅香瓜,但因其果皮較薄,不耐貯運,產量較低,而且當時交通還不太發(fā)達,無法長途運輸,比較效益較低,所以只是當地農民分散種植,就近供應。但同時也因為我縣具有光能豐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的氣候特點,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其表土層為壤質灌淤層,耕作性好,含鉀量高,對糖和淀粉的積累非常有利,適合燈籠紅香瓜的生長。種植生產出的燈籠紅香瓜皮薄肉厚、香脆爽甜,營養(yǎng)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當地人稱“藏不住的香瓜”,所以品種也一直流傳下來。近年來由于縣政府對縣域特色經濟的重視,我縣設施農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燈籠紅香瓜種植形式不斷優(yōu)化,由原來的露地種植發(fā)展為溫室、大中小拱棚、露地相結合的種植方式,種植面積現已達200余公頃,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產品供應從4月份至11月份貨源不斷,暢銷區(qū)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特別是晏安和橋燈籠紅香瓜成為遠近聞名的知名品牌。隨著燈籠紅香瓜栽培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種植效益不斷提高,大棚種植平均畝收入8000—12000元,最高可達2萬元;溫室種植平均畝收入3—4萬元,最高可達6萬元。 2014年,五原縣蔬菜辦公室申報的“五原燈籠紅香瓜”通過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地域范圍 五原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巴彥淖爾市,南鄰黃河,北靠陰山,東西分別與烏拉特前旗和臨河區(qū)接壤,東經107°35′70″——108°37′50″,北緯40°46′30″——41°16′45″,東西長約62.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地坡降僅為八千分之一,110國道、京藏高速和包蘭鐵路全境通過。全縣轄9個鄉(xiāng)鎮(zhèn),117個行政村,774個社,總人口30.3萬人,總戶數52978戶,其中農業(yè)人口21萬,有勞動力10萬人,總耕地面積230萬畝。五原燈籠紅香瓜總生產面積200公頃,年總產量4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產品外在感觀特征:五原燈籠紅香瓜屬葫蘆科,是我縣的地方特色品種,因其外型酷像燈籠,故流傳至今譽稱為燈籠紅香瓜,該品種平均果重400 g左右,果皮灰綠,皮薄肉厚、香脆爽甜,營養(yǎng)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品內在品質特性:五原燈籠紅香瓜果實營養(yǎng)豐富,經檢測,維生素C含量為22-32mg/100g,含鉀量為150-200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8-14/%,能量為140-200kj/100g。產品有促進消化、抑制多種細菌作用。安全要求:產地環(huán)境嚴格符合《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huán)境條件》(NY5010—2001)的標準。 |
五原黃柿子 | 五原黃柿子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的特產。五原黃柿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014年,五原縣蔬菜辦公室申報的“五原黃柿子”通過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五原縣位于舉世聞名的“八百里河套米糧川”的河套平原,有2400年的悠久歷史和積淀深厚的文化,漢武帝時期,因九原郡改為五原郡而得名,1912年正式建縣至今。五原古有蒙恬北筑長城、衛(wèi)青抗擊匈奴、詩人李白“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的名句,張敬忠的“五原0歸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的詠誦。近代史上,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人間河神”的地方紳士王同春修渠治水,墾荒置田,首開河套大規(guī)模發(fā)展農業(yè)的先河,使五原成為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渠縱橫、旱澇保收的“塞外江南”?,F代史上,有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傅作義將軍五原抗戰(zhàn),更使五原聞名遐邇。據《內蒙古自治區(qū)農作物種子志》記載,1936年西紅柿傳入我區(qū),我縣從60-70年代開始種植黃柿子,是多年流傳下來的鄉(xiāng)土品種,具曾任五原蔬菜辦主任現其田莊園總經理郭子義及具有多年種植經驗的農民張培、張書發(fā)等介紹,黃柿子最初是由五原縣農田大戶種植成功,因其顏色金黃,口感好,從此在周圍的村社中推廣開來,黃柿子最初只是當地農民分散種植,就近供應。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黃柿子具有果實個大肉厚、含水量少、沙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的品質,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五原縣特色農產品。隨著我縣設施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溫室黃柿子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而且產品質量好,種植效益高,成為增加菜農收入的新興產業(yè)。目前,我縣反季節(jié)黃柿子種植以溫室生產為主,塑料大棚種植為輔,產品上市時間從4月中旬一直延續(xù)到翌年元月,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溫室栽培平均畝收入4-6萬元,最高可達8萬元,大棚栽培平均畝效益達1.5萬元。近年來,通過采取提高棚室質量、示范推廣先進栽培管理技術等措施,種植效益穩(wěn)步增加,菜農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種植面積現已達3000余畝,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黃柿子已成為五原縣特色農產品。 地域范圍 五原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巴彥淖爾市,南鄰黃河,北靠陰山,東西分別與烏拉特前旗和臨河區(qū)接壤,東經107°35′70″——108°37′50″,北緯40°46′30″——41°16′45″。東西長約62.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地坡降僅為八千分之一。110國道、京藏高速和包蘭鐵路全境通過。轄9個鄉(xiāng)鎮(zhèn),117個行政村,774個社,總人口30.3萬人,總戶數52978戶,其中農業(yè)人口21萬,有勞動力10萬人。五原黃柿子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總生產面積200公頃,年總產量75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產品外在感觀特征:五原黃柿子屬茄科,是我縣的地方特色品種,該品種平均果重200~250g左右,顏色金黃,個大肉厚、含水量少、沙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近年來,隨著我縣設施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溫室黃柿子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而且產品質量好,種植效益高,成為增加菜農收入的新興產業(yè)。產品內在品質特性:五原黃柿子營養(yǎng)豐富,經檢測,維生素C含量20-30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2-6%,總酸(以檸檬酸計)含量為0.4-0.65g/100g,產品有促進消化、抑制多種細菌作用。安全要求:產地環(huán)境嚴格符合《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huán)境條件》(NY5010—2001)的標準。 |
河套枸杞 | 河套枸杞屬地方特產,其特點為粒大飽滿、色澤紅潤、皮薄肉厚、籽少味甜、營養(yǎng)極為豐富,經鑒定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鐵、磷、鈣等營養(yǎng)成份和礦物質,具有促進內分泌,增加人體免疫力等功效,可降低血液中酸性代謝物,長期服用,能滋肝補腎,生精益氣、養(yǎng)血明目、治虛安神、潤肺搞癌、延年益壽,是公認的跨世紀純天然高級營養(yǎng)滋補品,現已申請注冊為“沙?!迸畦坭健,F種植面積發(fā)展到10萬畝,年產3000-4000萬斤干果。 劃定的地域保護范圍: 巴彥淖爾市所轄烏拉特前旗、五原、臨河、杭錦后旗、烏拉特后旗共5個旗縣區(qū)18個蘇木鄉(xiāng)鎮(zhèn)40個嘎喳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5°12′~109°53′,北緯40°13′~42°28′ |
酸粥 | 酸粥 酸粥是酸飯的一種,其實酸飯中的酸燜飯和山藥酸稀粥也有獨特風味。炎夏酷暑,中午歇起來,勞動走時,冷酸米湯泡燜飯來上兩碗,一下午在“赤熱炎炎似火燒的” 的田野里勞動,既不渴又不餓。對勞動人來說,大家的宴林佳肴數不清,但有什么能比得上這家鄉(xiāng)飯可口?酸粥有助消化的功能。過春節(jié),家家戶戶吃好的,有時油膩吃得多了,肚子難受,不思飲食,但只要吃上幾頓酸粥,管保你胃口大開。 據推測,酸粥可能有防癌作用。酸粥,科學家們沒吃過,對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不消一頓。酸米在淹制過程中能產生一種菌,據說青霉素、鏈霉素的菌種可從變了質的蔬菜、糧食和動物的皮肉里提取出來。準格爾人說“酸粥吃兩碗,消食不用保和丸” |
河套蘋果梨 | 蘋果梨系北方寒溫帶地區(qū)名貴果品之一,巴彥淖爾盟各地均有種植,種植歷史30余年,因其外形又稱“丑梨”。 蘋果梨品質好,長勢旺,平均單果重250克,最大果重850克,果皮呈黃綠色,肉質細嫩清脆,果汁含量多,糖分高。蘋果梨營養(yǎng)價值較高,每100克果肉中含蛋白質0.1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2克,硫胺酸0.01毫克,尼克酸0.2毫克,抗壞血栓3毫克,這些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物質。此外還具有燥濕健脾、軟化血管、和胃止嘔止瀉、消炎止咳等保健功效。 蘋果梨特耐貯存,在普通菜窖無傷害的果實可放至翌年五、六月份。貯后風味更佳。 蘋果梨是巴彥淖爾所產的主要水果品種之一,各地均有種植,盛產于臨河區(qū)、杭錦后旗、磴口縣等地。蘋果梨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宜貯存,一般可儲存150~200天左右,儲后果皮淺黃并略帶紅色,色澤誘人而且味道更佳,可供客人品嘗 |
河套蜜瓜 | 別名:華萊士瓜內蒙古金蜜瓜 省份:內蒙古 地區(qū):河套地區(qū) 特點:呈圓形或檸檬形,表皮光滑,間有裂紋,瓜瓤呈純白、綠白和翠綠色。肉厚,其味獨特。備注: 簡介:產于內蒙古河套地區(qū),系建國初期由蘭州引入,后經多年雜交培育而成的地方品種。產區(qū)地處烏蘭布和、庫布齊按漠邊緣,為黃河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含有大量有機礦物質;年日照3OOO小時以上,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水源豐富,年降水量160毫米左右,雖干旱少雨,但黃河穿區(qū)而過,灌溉方便。河套蜜瓜為中早熟品種,每年5月初播種,8月初成熟,每株結瓜2~3個。呈圓形或檸檬形。屬原皮非網紋類甜瓜,表皮光滑,間有裂紋,分桔紅、橙黃和青麻綠3種皮色。瓜瓤呈純白、綠白和翠綠色。肉厚3~4厘米,含糖率高,達12~15%。其味獨特,兼有蘋果、香蕉、菠蘿的芳香;運輸方便,并易貯藏保管。現在,河套地區(qū)的磴口、臨河、五原、杭錦后旗和烏拉特前旗都有種植。其中磴回縣所產蜜瓜瓜形美觀,大小適度,皮色鮮艷,品質純正,香甜爽口,已出口香港。 該瓜單瓜重0.5~1.5公斤左右,圓形,黃綠瓤,肉厚汁甜,集香蕉、蘋果、鴨梨、玫瑰等香味于一體,清香四溢,泌人心脾,食之醇香甜脆,被譽為“天下第一瓜”。主要產區(qū)是磴口縣巴彥高勒鎮(zhèn)、隆盛合鎮(zhèn)、渡口鎮(zhèn)、補隆淖辦事處。 |
河套西瓜 | 西瓜在巴彥淖爾市河套地區(qū)栽培歷史悠久,以個大、味甜、多汁、爽口享譽區(qū)內外。主栽品種都是引進的雜交種,有西農8號、金城7號、齊杭901、豐抗88等。2001年巴彥淖爾市種植面積5.9萬畝,畝產量3500公斤,總產量2.1億元。由于巴彥淖爾市河套地區(qū)氣候條件獨特優(yōu)越,西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2%左右,是人們夏季解暑止渴的瓜中佳品。產品除當地食用外,大量銷往包頭、呼和浩特、津、滬、東北三省及南方的一些省區(qū)。 |
地區(qū) | 特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