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 | 簡介 |
---|---|
龍窖醬菜 | 以臨湘市龍窖山地域范圍內所產瘤狀莖用芥菜、蘿卜、山泉水為原料,采用當地特定工藝制成的,具有鮮、香、嫩、脆、辣獨特風味的鹽漬醬菜。 中文名:龍窖醬菜 英文名:Longjiao pickled vegetables主要原料:榨菜、蘿卜 營養(yǎng)成分:富含維生素B1、谷氨酸和鐵、鋅、錳等微量元素 名稱來歷 龍窖醬菜因龍窖山而得名,主要包括榨菜和蘿卜兩個品種。據考證龍窖山是瑤文化的發(fā)源地,位于湖南省臨湘市區(qū)東南,一直是醬菜的主產區(qū),以盛產龍窖醬菜出名。臨湘龍窖山屬幕阜山余脈,山林面積10.5萬畝,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勢高峻、澗深洞長、蜿蜒百里,是為避難秘地、世外桃源。瑤胞們在這里留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遺跡。這個“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瑤族理想家園“千家峒”原來就在湖南臨湘,遺存的大量石器和種植物種,龍窖山脈內家家戶戶都有腌制蔬菜的傳統(tǒng)習慣。龍窖山脈在臨湘境內蜿蜒起伏,龍窖水源現(xiàn)已成為臨湘市的飲用取水源,不僅惠澤臨湘市內,還輻射到周邊的縣區(qū),龍窖醬菜就是這些燦爛歷史文化的一種延續(xù)。 歷史淵源 龍窖醬菜生產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一日來到洞庭湖東畔,幕阜山余脈一處(今湖南臨湘龍窖山),但見瀑布飛瀉,林木蔥郁,奇花異草滿山遍野,甚感好山好景,環(huán)顧山野住民,卻是饑不裹腹,哀鴻遍野,神農氏百思不得其解,看此處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但是百姓生活卻十分艱辛。尋人細問,原來此處確實物產豐富,但每到春末夏初,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冬季作物已衰敗,春季作物尚未長成,人們無處取食,神農氏了解原委后,就在山野找一石洞暫居下來,隨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量種植谷物與蔬菜,待到豐收之時,教村民將谷物曬干囤積,將蘿卜、榨菜等蔬菜采摘灑鹽置于石洞中扎緊保存。到來年青黃不接時,開窖取菜,則醬香撲鼻,菜體完好,從此鄉(xiāng)民無食物之憂。當地村民為感謝神農氏恩德,便將神農氏當年所居石洞稱為“龍窖”,將神農氏窖藏之法所得的蔬菜稱之為“龍窖醬菜”。從此以后家家戶戶都將吃不完的蔬菜按此法進行儲藏蔬菜,“龍窖醬菜”也從此流傳至今。 關于龍窖醬菜制作的歷史十分久遠,已無從考證,據臨湘鄉(xiāng)間盛傳的民間傳說在三國時期就有早期龍窖醬菜制作過程和故事的記載:公元208年,三國東吳大將黃蓋臨危受命,秘密進駐下雋縣(今湖南省臨湘市)。這里湖泊浩渺,湖垸眾多,黃蓋在此操練水軍,當時軍需物資潰乏,既備戰(zhàn)又備荒,將士們生產大量糧1蔬,以應戰(zhàn)時之需。為戰(zhàn)備需要他們將蔬菜進行腌制,用土壇裝好,和黃泥密封,埋于山邊湖畔,經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將士食之味口頓開,士氣大振。三國相爭,都以真龍?zhí)熳幼跃?,因此軍中以龍為名窖藏,此地又靠近龍窖山,因此得名龍窖醬菜。 但根據現(xiàn)可查證的資料可追溯到宋代,宋代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龍窖山在(臨湘)縣東南,按鄂州崇陽縣,雷家洞、石門洞,山極深遠。其間居民謂之鳥鄉(xiāng),語言侏離,以耕畬為業(yè),磨豆腌菜為食。非市鹽茶不入城市邑,亦無貢賦,蓋山瑤人也?!痹偈撬务R子嚴《岳陽甲志》:“龍窖山在巴陵北,山實峻極。山有雷洞,有石門之洞,山瑤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織而衣”。 據康熙《臨湘縣志》記載:黃蓋湖產醬菜,曰龍窖,歲貢九壇。 生產地域地理特征 該地域位于湖南省東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北緯29°10′~29°52′、東經113°15′~113°45′。地處北亞熱帶氣候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溫暖,陰濕多雨,常為春雨綿綿,麻雨稀稀的天氣。夏無酷暑,盛吹南風。秋季涼爽,時有小雨。冬季冷濕無嚴寒,平均氣溫小于或等于0℃,每年不超過5天,晴朗天氣,時有小雨。這種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農作物、蔬菜、豆類的生長,也為醬菜發(fā)酵提供了天然的環(huán)境。 因長期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等影響,擬保護區(qū)域內內紅壤和黃棕壤,土層深厚,養(yǎng)分豐富,呈酸性及弱酸性,有機含量較高,十分有利于榨菜和蘿卜等蔬菜的生長。土壤富含養(yǎng)分量及水平分別為:有機質31.5 g/kg、有效磷17 mg/kg、速效鉀69mg/kg、全氮2.0 g/kg、堿解氮189 mg/kg,特別有利于種植蔬菜等植物。新鮮的蔬菜原料,特定環(huán)境下的傳統(tǒng)工藝,使龍窖醬菜鮮嫰爽脆的獨有風味。 龍窖山特有的環(huán)境,獨有的氣候特征,龍窖水系的靈動造就了龍窖醬菜的奇特滋味。 質量特色 龍窖醬菜具有“色澤光亮,壇香綿長,爽脆可口,咸淡適中”的獨特品質,醬菜外觀顏色鮮亮有光澤,經窖藏發(fā)酵后壇香味濃郁,嘗之口感鮮爽脆嫩,咸淡適中,余味綿長。 龍窖醬菜 湖南省臨湘市長安街道辦事處、桃礦街道辦事處、羊樓司鎮(zhèn)、江南鎮(zhèn)、源潭鎮(zhèn)、黃蓋鎮(zhèn)、聶市鎮(zhèn)、乘風鄉(xiāng)、儒溪鎮(zhèn)、五里牌鄉(xiāng)、定湖鎮(zhèn)、忠防鎮(zhèn)、坦渡鄉(xiāng)、城南鄉(xiāng)、橫鋪鄉(xiāng)、長塘鎮(zhèn)共1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臨湘市人民政府關于劃定龍窖醬菜地理標志產品地域范圍的請示》,臨政〔2014〕103號 湖南省地方標準:DB43/T913-2014《龍窖醬菜》 |
龍窖腐乳 | 龍窖腐乳因龍窖山而得名。據考證龍窖山是瑤文化的發(fā)源地,位于湖南省臨湘市區(qū)東南,以盛產龍窖腐乳出名。龍窖腐乳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的食品,而且是瑤文化遺跡最好的體現(xiàn)。臨湘龍窖山屬幕阜山余脈,山林面積10.5萬畝,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勢高峻、澗深洞長、蜿蜒百里,是為避難秘地、世外桃源?,幾迨鞘澜缑褡逯种幸粋€頗具影響力的少數民族,瑤胞們在這里留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石文化遺跡。這個“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瑤族理想家園“千家峒”原來就在湖南臨湘,遺存的大量石磨及古老的大豆物種,正是加工制作腐乳的必須物品,當地美麗傳奇的民間神話,家家戶戶喜做喜食的腐乳為龍窖腐乳披上的歷史的年輪,富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龍窖腐乳在民間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李本高《湖南省臨湘市龍窖山瑤族“千家峒”考察報告》稱:“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早在炎黃時代,就與苗族先民組成強大部落聯(lián)盟(蚩為苗族自稱,尤為瑤族自稱),抗衡炎黃部落聯(lián)盟,并與炎帝、黃帝戰(zhàn)于涿鹿之野,后被打散,被逼南遷。周時,瑤族先民荊蠻在云夢澤地區(qū)活動頻繁?!缎⊙拧げ绍弧吩疲骸罓柷G蠻,大邦為讎’。此時,龍窖山屬巴陵,應在三苗國之內,很可能就有一部分瑤族先民進入龍窖山。”據他推論,最遲在周代,瑤胞即進入了龍窖山,他們在這里生活了兩千多年,創(chuàng)造了斑斑可考的燦爛文化?,幇麄兞粝铝肆钊藝@為觀止的石文化遺跡。這些掩映于崇山竣嶺之中色彩斑斕的古老石文化,遺存有石拳、石缽、石磨、石香爐、石升子,琳瑯滿目,古雅樸拙,它遍布于高山密林,甚至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他們栽種蔬菜、豆類等用以維持生活,而石缽、石磨就是用來對豆類制品進行加工的工具,豆制品在天然環(huán)境中保存期限不長,經常發(fā)生霉變,而這些經過自然霉變后的豆腐正是龍窖腐乳的前身。 宋代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龍窖山在(臨湘)縣東南,按鄂州崇陽縣,雷家洞、石門洞,山極深遠。其間居民謂之鳥鄉(xiāng),語言侏離,以耕畬為業(yè),磨豆腌菜為食。非市鹽茶,不入城市,邑亦無貢賦,蓋山徭人也?!彼务R子嚴《岳陽甲志》:“龍窖山在巴陵北,山實峻極,上有雷洞,有石門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織而衣”。 民間一直流傳著關于龍窖腐乳來歷的故事:明武宗時期,李時珍從京都太醫(yī)院辭職后,背起藥筐四處探尋中草藥,經跋山涉水到一處山麓,見瀑布從天而降,溪水龍行婉流而下,各類草本植物溪岸叢生,探問山中樵夫,原來已身入龍窖山地(今臨湘)。他正采摘藥材時隱約聽到有嬰兒啼哭不止,發(fā)現(xiàn)是一對靠賣豆腐為生的夫婦和小兒突然不吃不喝,整日啼哭。李時珍見小兒鼻側發(fā)青,肚子鼓脹,舌苔厚白,便從山上尋得的草藥中挑揀幾種搗碎,讓男子拿出一些豆腐,放入碗中用溪水搗散與草藥拌勻,然后用小匙將拌勻的豆腐喂入小兒口中,片刻之后,小兒肚脹漸消,面色也趨好轉,啼哭之聲也漸止。小夫妻倆討教藥方之后,將豆腐放入窖中貯存,日久發(fā)現(xiàn)豆腐與草藥己一起發(fā)酵,舍之可惜,便加鹽腌制繼續(xù)貯存,數日后,再開窖觀察,忽然香氣四溢,試嘗之,則口舌生津,胃口大開,贈與鄰里,皆大加贊賞,眾人討問何物,便說“龍窖腐乳”?!褒埥迅椤睆拇嗽诿耖g流傳開來。 龍窖腐乳 湖南省臨湘市長安街道辦事處、桃礦街道辦事處、羊樓司鎮(zhèn)、江南鎮(zhèn)、源潭鎮(zhèn)、黃蓋鎮(zhèn)、聶市鎮(zhèn)、乘風鄉(xiāng)、儒溪鎮(zhèn)、五里牌鄉(xiāng)、定湖鎮(zhèn)、忠防鎮(zhèn)、坦渡鄉(xiāng)、城南鄉(xiāng)、橫鋪鄉(xiāng)、長塘鎮(zhèn)共1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臨湘市人民政府關于劃定龍窖腐乳地理標志產品地域范圍的請示》,臨政〔2014〕105號 湖南省地方標準:DB43/T914-2014《龍窖腐乳》 |
臨湘浮標 | 臨湘浮標是湖南岳陽臨湘市的特產。 釣具界有“威海的桿,臨湘的漂”的美譽,臨湘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知名的浮標生產基地。 1993年,臨湘由當時的縣經濟協(xié)作辦引進臺商與長安鎮(zhèn)合資,興辦了當地第一家浮標生產企業(yè)。由于浮標生產屬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技術含量低,產品利潤率高,不久,該廠一些管理、營銷人員紛紛脫離企業(yè)自己辦廠,全市浮標生產迅速發(fā)展,形成了一個頗具影響的特色產業(yè)。 臨湘現(xiàn)有浮標生產企業(yè)400多家,80%集中在市區(qū),其余分布在桃林、羊樓司、白云等鄉(xiāng)鎮(zhèn)?;拘纬闪艘粋€浮標產業(yè)群。產業(yè)鏈條正由生產領域向供應領域延伸,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原材料供應的企業(yè)。部分原材料由當地供應,文白鄉(xiāng)就有好幾個村的村民專門從事蘆葦的采集供應,出現(xiàn)了蘆葦采摘的專業(yè)村。形成了數百品牌,上萬多個品種,浮漂漂成型圖 浮漂漂成型圖 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目前,企業(yè)訂單多,銷路好,產銷兩旺,產業(yè)發(fā)展?jié)摿Υ蟆? 臨湘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生產浮標所需的桐木年產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蘆葦達1500多萬支,其浮標生產在全國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全市浮標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在5000人左右,年產值8000多萬元,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浮標產品,暢銷全球五大洲。河北、天津等省市都有浮標生產企業(yè),但無論是企業(yè)規(guī)模、從業(yè)人員、產品銷售都比不上臨湘。 臨湘浮標 臨湘市浮標協(xié)會 13378130 釣魚用浮子(釣魚浮標) |
臨湘黑茶 | 臨湘黑茶是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的特產。臨湘黑茶可謂名聲在外:自康熙年間起,臨湘青磚就遠銷俄羅斯,極盛時年銷量達1.7萬噸,而今出口外銷仍然連續(xù)8年位居全國首位;在青海、內蒙古等邊銷市場,臨湘黑茶更是家喻戶曉。 臨湘有著適宜茶葉生長的海拔高度、降雨量、溫濕度、土壤條件,特別是高山多云、土壤腐殖質含量豐富、日夜溫差較大的高山茶區(qū),所產茶葉持嫩性強,內含物十分豐富,氨基酸、茶多酚等成分含量高,成品茶以條形壯實、滋味醇厚耐沖泡、香高而持久為特征。 臨湘黑茶和綠茶作為本市茶業(yè)的兩大主要茶制品,因其品質優(yōu)、產銷量大而享有較高聲譽。全市有三家是國家邊銷茶定點企業(yè),大小磚茶廠共有11家,其加工規(guī)模居全國之首,年生產能力近15000噸。近十多年來,全市加工企業(yè)的名優(yōu)綠茶和黑茶的產銷量一直保持在10000噸以上。“洞庭牌”青磚獲全國緊壓茶“華茗”杯金獎;“中茶”牌茯磚獲亞洲及太平洋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二OOO年前,臨湘茯磚、青磚一直是西北黑茶市場和俄、蒙等國的掄手貨,深受消費者喜愛。據海關數據,2005年至2012年,連續(xù)8年永巨黑茶出口全國第一;被列為國家定點邊銷茶生產和邊銷茶原料儲備企業(yè);2006年躋身“中國茶葉行業(yè)百強企業(yè)”。 |
臨湘茶葉 | 臨湘茶葉是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的特產。茶葉是臨湘?zhèn)鹘y(tǒng)的大宗經濟作物。盛產綠茶和邊茶(青、伏磚茶)。 臨湘市已列入國家21個基地縣(市)之一,全境茶園7.5萬畝,產茶8800噸,其中名優(yōu)茶50噸,綠茶270噸,黑毛茶8600噸。 境內除江南鎮(zhèn)外,其余19個鄉(xiāng)鎮(zhèn)辦事處都產茶,有國有專業(yè)茶場一個。主要產茶的鄉(xiāng)鎮(zhèn)有橫鋪鄉(xiāng)、聶市鎮(zhèn)、忠防鎮(zhèn)、桃林鎮(zhèn)、羊樓司鎮(zhèn)等,茶園面積均在5000畝以上,其中橫鋪鄉(xiāng)的茶園面積超過了1萬畝。 茶葉加工: 綠茶:境內傳統(tǒng)生產綠茶,春茶采一芽二、三葉,夏秋茶采一芽二葉為主,經過殺青、搓捻、干燥三道工序加工而成。由于干燥方法不同,分炒青綠茶和烘青綠茶,境內以炒青為主。使用工具有滾動式殺青機、揉捻機和滾動烘干機、自動烘干機等。有的茶農用開水殺青、揉搓、曬干,俗稱“洗水茶”。 紅茶:境內在20世紀八十年代便有生產。工序是鮮葉凋萎,揉捻、發(fā)酵和干燥。產品有紅碎茶、紅條茶。 花茶:境內花茶主要有茉莉花茶和玉蘭花茶,用精制綠茶坯窨花而成。1980年,縣示范茶場種植茉莉花10畝,開始窨制茉莉花茶。爾后,境內花茶是將茶坯運至廣西、廣東、福建等產花地窨制為成品花茶。1992年后,花茶加工很少。 邊茶原料(老茶加):境內采摘老茶,經殺青、揉搓、曬干即可。 名優(yōu)茶加工:境內的名優(yōu)茶指高檔的銀針、毛尖、龍井等。 ?。?)、白石毛尖:白石毛尖產于橫鋪鄉(xiāng)白石茶場,該場1977年開始制作毛尖茶,取名“白石毛尖”。1982年評為獲省“名茶”。在制作上,精選鮮葉,經過攤青、殺青、清風、初揉、炒青、復揉、做條、提毫、烘干等工序。該茶葉外形彎曲,顯毫,色澤翠綠,湯色綠亮明凈,清香爽口,葉底均勻嫩綠,年產量在500公斤以上。 ?。?)、千針蘆筍:千針蘆筍產于市示范茶場,原名“臨湘洞庭春”。1985年獲省優(yōu)質茶,1989年注冊更名為“千針蘆筍”,1989—1991年,評為連續(xù)三年獲省名茶,在制作上,清明前后采摘一茶一葉初展,呈鵲口形,經過攤青、殺青、清風、初揉、初干、整形、提毫、烘干等工序。茶葉條索緊細,挺直,白毫滿披,沖泡后,清香,味醇,湯色微綠,葉底嫩綠均勻。1989年,總產量1200公斤。2002年總產量為600公斤。 |
蝦餅 | 蝦餅是湖南岳陽風味小吃,系用洞庭湖一帶出產的鮮蝦拌以面粉糊炸制成的。 具有味鮮香嫩,焦脆可口的特點。其制法是取鮮蝦1500克,去掉須后用水洗凈,瀝干后放入盆內,加入面粉450克、精鹽60克、清水30克拌勻。鍋中注入菜油3000 克,用中火燒至七成熱時,分批將拌好的蝦面糊舀入直徑約13厘米的平底瓢內,用竹筷扒平,勻使蝦重疊,然后入鍋,炸5秒鐘后蝦餅便自行脫離鐵瓢,抽出鐵瓢再炸約4分鐘夾起,瀝干油即成。( 岳陽) |
坦渡西瓜 | 坦渡西瓜是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坦渡鄉(xiāng)的特產。坦渡鄉(xiāng)西瓜果肉鮮紅,肉質細嫩爽口,纖維少,可食率高,含糖量高,風味佳。 湖南省臨湘市坦渡鄉(xiāng)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107過道京珠高速穿境而過。近年來,坦渡鄉(xiāng)黨委政府把西瓜種植作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yè)來發(fā)展,他們采取產前進行科技培訓,推廣“洞庭一號”等優(yōu)質西瓜種植技術;產中請專家進行田間管理指導,加強病蟲害防治和護苗助長工作;產后通過網絡平臺及西瓜協(xié)會組織進行產品銷售。今年全鄉(xiāng)共種植西瓜1萬畝,產量達4000多萬公斤,銷售收入達3000多萬元。坦渡西瓜在長沙最大的西瓜批發(fā)市場舉行的西瓜節(jié)活動中脫穎而出,受到各界好評。 洞庭一號無籽西瓜,又名“‘湘西瓜11號’,是岳陽市農科所經多年選育研究成功的西瓜新品種。它含糖量高、品質優(yōu)、市場競爭力強,倍受消費者喜愛。 |
甜酸茭頭 | 湘陰縣三塘鄉(xiāng)醬廠精致的甜酸茭頭暢銷國內和日本市場。其特點是白、壯、脆、鮮、緊、具有防暑、開胃、助消化等功能。 |
紅蘿卜煮蘑菇 | 原料:紅蘿卜150克、蘑菇50克、黃豆30克、西蘭花30克。 調料:色拉油5克、鹽5克、味精2克、白糖1克。 制法: 1.紅蘿卜去皮切成小塊,蘑菇切件,黃豆泡透蒸熟,西蘭花改成小顆; 2.燒鍋下油,放入紅蘿卜、蘑菇翻炒數次,煮入清湯,用中火煮; 3.待紅蘿卜塊煮爛時,下入泡透的黃豆、西蘭花,調入鹽、味精、白糖,煮透即可食用。 功效:紅蘿卜富含維生素A和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十幾種酶,對防治高血脂、肥胖癥等大有好處;蘑菇含糖,脂肪少,食用此菜可以達到較好的瘦身效果。 提示:煮此菜時不宜用大火,以中火煮制為佳。 |
無核桃柑 | 無核桃柑11月中下旬成熟,單果重124-210克,果皮果肉為橙紅色,果實穩(wěn)定無核,光澤鮮艷,肉質脆嫩,多汁少渣,味道清香。據湖南省園藝研究所化驗,果汁含可溶性固形物14.5%,糖11.48%,居全國桃柑之冠。( 岳陽) |
地區(qū) | 特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