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古稱“地衣”、“氍毹”,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出現(xiàn)了麻織地毯,最早的地毯是從西北牧區(qū)開始的。到了唐代,地毯的生產和應用更為廣泛,制作工藝也有所提高,并出現(xiàn)了“絲彩絨絨香拂拂,絨軟花虛不脫物,美人踩上歌舞來,羅絲繡鞋隨步設”的紅地毯。
自古以來,甘肅地處絲綢之路之要沖,又有著得天獨厚的羊毛資源,遠在唐代就有地毯生產。相傳,乾隆皇帝在北京設立的“地毯傳習所”就是從甘肅請的藝人傳授技藝的。始于民國的天水地毯,亦成為富有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工藝品之一,所制作的產品尤以仿古地毯著稱中外,被國際市場譽為“象錦鍛一樣光彩奪目的軟浮雕”。如今,這一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與傳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正面臨困境,需要受到世人的關注。
甘肅省天水市地毯廠生產的“飛天牌”地毯,圖案新穎,織工精細,經平、洗加工,毯面色澤鮮艷,如綢緞,似剪花精雕細琢,花紋富有立體感,號稱“軟浮雕”。
10多年來,該廠產品質量一直保持出口正品率在90%以上,是甘肅省地毯生產重點廠家之一,1985年獲全省地毯生產優(yōu)質獎。產品遠銷歐美、日本、中東及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傳統(tǒng)工藝的悠久歷史
天水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其深厚的古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從遠古時代就為地毯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基礎與物質基礎。
天水地毯生產始于民國。民國5年(1916年)成立的隴南第一工藝廠,曾舉辦栽絨生產,采用土法染線,圖案單調,工序單一,產品多為馬褥子、獨立褥子、坐墊等,旋興旋廢,未形成工業(yè)生產能力。1973年,原天水市綜合加工廠,因產品滯銷,而轉產地毯。面對初期技術水平低的現(xiàn)狀,1986年該廠組織技術人員下大力氣研制開發(fā)新產品。并先后試制成功了100道藝術掛毯和90道、100道、140道機拉洗地毯,使產品上了一個新檔次。并于1988年12月,改稱天水市地毯總廠。
隨后,該廠通過近十年培訓技術力量,改進設備,又進一步提高了地毯質量,并開辟了外貿途徑,使企業(yè)逐步具有規(guī)模生產能力,成為生產出口地毯的專業(yè)化廠家。80年代初,該廠開始向農村擴散栽毯工序,并采用城鄉(xiāng)互助的形式下設110個加工網點,將勞動密集的織毯工序分散在省內各地進行織作生產,地毯產量迅速擴大。
到了8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跨地區(qū)的擴散聯(lián)合生產網絡,地毯年產量達到兩萬平方米,在甘肅省地毯行業(yè)中占有較大份額,成為秦州區(qū)出口創(chuàng)匯的重要產業(yè)之一。其中90道機抽洗和100道機拉洗地毯獲得甘肅省優(yōu)質產品稱號和工藝美術品“百花獎”、榮獲中國輕工部出口產品“銀質獎”和首屆輕工博覽會“金獎”。該廠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甘肅廳研制生產的特大型地毯獲省人民政府“技藝精湛、信譽一流”的贊譽。產品遠銷歐美、中東、日本及東南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qū)。